产品详细
随着汽车的普及,国内慢慢的变多的人实现了汽车梦,人们对汽车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外表,对汽车更加全面的认识带来了对产品更高的要求,相应的“民间评价标准”也逐渐形成,比如百公里油耗多少算省油、百公里加速多少秒算够用等等。但是这些所谓的“标准”都是正确的吗?不是!今天车168知道就为大家解开一个长久以来的误区。
消费者们在自己最关注的车身质量方面,有自己独到的方法,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手指往引擎盖上一按,看看引擎盖凹下去多少。而像“这个车铁皮太软了,不行。”“钢板太薄,不结实”这些话对于大家来说也早已是耳熟能详了吧,不要说一般车友了,就连一些专业的汽车编辑也常常会把这样的话语挂在嘴边。引擎盖软,钢板就薄?车身就不结实?就不安全?
首先要对大家说,现在的汽车引擎罩包括车身的大部分外饰件都是用0.6-0.8mm的镀锌冷轧板冲压而成的(少数铝合金、碳纤维车身的车型除外),所以如果单论引擎罩钢板厚度,那么可能几万元的车和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车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按起来也不会有多大的差异。这种“按引擎盖”的方法对于从前的老款式车子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分辨作用,但是在现在,这种方法已经完全过时了,并且失去了它的意义,为什么?听笔者细细到来。
我们先从按引擎盖这种行为的目的说起,大家都知道,对于一款不具备独立大梁的使用承载式车身的车型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承载车身质量的壳体结构,所以我们对这样的车评价它们结不结实,是否安全时,实际上评价的是它的结构和整体刚性。但是要知道,并不是整个车身都必须要“硬”,从下面的介绍中我们就会知道,车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应当是乘员舱,而不是车身整体,所以,我们按压引擎罩实际上的目的是为了检验乘员舱是否坚固。
但是引擎罩能代表乘员舱吗?能代表车身结构吗?承载式车身的主要受力和结构部位所使用的钢材与引擎盖这类外饰件所使用的普通钢板在成分、强度甚至是厚度等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说白了,需要变形吸能的引擎罩和一定要保证坚固的乘员舱在特性上本身就是完全相悖的,我们也就没理由以引擎罩的厚薄软硬来评判车子结不结实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一款车结不结实呢?我们来看看关乎车身安全的几个因素:
在车身壳体结构里,最坚固的部分应当是乘员舱,支撑起乘员舱结构的钢材可不是一般的材料,通常使用的都是高强度钢(HSS),其他的还有高级别的EHSS甚至屈服强度是高强度钢两倍以上的UHSS超高强度钢,在欧系及美系车型的车身上超高强度钢很常见,而日系和韩系车型上使用超高强度钢材的车型相对较少,使用的比重也往往不及欧美车型高。
对整体刚性而言,车身的结构设计和钢材的强度同样重要甚至能够说是最重要的元素,根据力学设计出的优化形状和结构往往能够在使用更少钢材的条件下使车身承受相同的应力,还可以更好的保证乘员舱的完整和坚固。现在大多数轿车的车身结构采用的多是以“3H”结构为基础,有着较高的整体刚性。一般车辆的A、B、C柱(MPV、SUV等还有D柱)的强度就是体现乘员舱框架整体刚性最好的窗口。
大部分车型都以3H车身作为结构基础,带有色彩的部分均为高强度钢甚至更高强度的钢材
关乎到车身整体结构强度的主要的因素还有的焊接工艺,一个在设计上强度极高的车身结构,假如没有好的焊接工艺做支持,那就仅仅是空谈,尤其在很多关键的位置,常常需要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材料来拼焊,如果焊接强度不足,车身的整体强度会大打折扣,另外,在车辆的一些位置除了靠焊接来连接之外,还要加注结构胶,以实现隔音、提高密封性或增加连接强度等目的。
此外,对于当代轿车而言,除了结实的乘员舱,车身还需要有吸能的设计,包围乘员舱的部分在碰撞中需要溃缩以吸收能量,起缓冲作用,减小人体在碰撞时受到的冲击。对于三厢车来说,车辆引擎舱的前半部分、车尾行李厢都为吸能结构设计,而对于两厢车而言,因没有尾厢作缓冲,所以车尾必须有防护装置,在发生后碰事故时才可以更好的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两厢车的车尾都安装了结实的纵向与横向防撞钢梁,不一样的品牌间对防撞钢梁的理解不同,有些品牌使用可溃缩的后部防护装置用来吸能,以弥补两厢车无尾厢无吸能部分的安全劣势,有些品牌则把防撞梁做的非常结实,为的就是在碰撞中能确保乘员舱结构的完整。
笔者在前面已经说到,这种“按”引擎盖判断车身质量的做法,严格的来讲并不是不正确,而是已经过时了,它不能适用于当代的轿车。原因就在于“溃缩吸能”这个概念的逐渐普及,前面提到的高强度乘员舱和碰撞溃缩区的概念是由奔驰的安全工程师巴恩伊在50年前就已提出的,梅赛德斯-奔驰也是最早应用有关技术和理念的品牌。但是这种设计概念真正被大多数车型所借鉴和采用却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在上个世纪,由于受技术的限制,大多数品牌对于安全的理解仍停留在车子越结实越好的阶段。在他们眼里,造安全的车和造坦克的理念类似,其实这种理念真正关注的是车辆本身的完整性,并没有完全从车内乘员的安全方面出发。消费者也有这样的误区:车辆在碰撞中完整性越高就越安全。厂家追求的是整个车身的刚性而非局部的刚性,因而车辆的引擎罩、翼子板之类的外饰件也承担起了提高车身刚性的任务。那个时侯钢铁制造工艺远不如现在先进,还没有当代的超高强度材料,钢板的厚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车身的强度。所以对于上个世纪的大部分车型,尤其是欧系和美系车型,引擎盖的厚薄确实能体现整车的刚性。
随着厂家对产品碰撞事故数据的积累以及后来碰撞测试的普及和碰撞规程的逐步完善,慢慢的变多的厂家认识到车身整体全部为高刚性设计的做法并不是最安全的,“碰撞溃缩吸能”和“高强度乘员舱”的理念被慢慢的变多的厂家应用,包括引擎罩在内的引擎仓承担了溃缩吸能的任务,同时,钢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高强度材料,这些材料被应用在车辆的关键部位,别的部位则在保证抗扭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做到更轻更薄的轻量化设计以实现对经济性和车身响应表现的兼顾,外部钢板和车身壳体结构材料有着明显的差异,依靠引擎盖之类的外饰件已经没办法判断车身结构的刚性,所以这种方法对现在的车型已不再适用了。
那么现在按引擎罩还有什么意义?有,它虽然不能帮你判断车身刚性和结构的好坏,但是引擎罩的钢板厚度和其他外饰件使用的钢板厚度通常是一样的,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拥有相对较厚较结实引擎盖的车型,其外饰件的钢板也相对结实,即便对于一些冲击稍大的碰撞,也能够最终靠简单的钣金来维修,避免了整体更换造成的高额成本。当然,在轻微刮蹭方面,那些使用了大量树脂外饰件的车型更具维修成本优势。
说完了引擎罩与车身结不结实没有必然的联系之后,我们再来单看引擎罩,靠“按”的方法不能鉴别车身结不结实,那么能否通过这一种“按”的方式来判断引擎盖本身的质量呢?答案依旧是否定的。
咱们先来看看引擎罩的组成,一般的引擎罩都是由两张0.6-0.8毫米的钢板冲压成型后直接焊接而成的,能够正常的看到,我们示例中的引擎罩一内一外两张钢板构造截然不同,外部钢板就是我们正真看到的引擎罩外表造型,而内部的钢板有大量的蜂窝状镂空,这一种原因是为实现轻量化,此外,它还有别的作用。
好了,接着就说安全,我们说引擎罩在被动安全方面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口说无凭,我们一起看看E-NCAP的车辆碰撞测试。下面图中的是一辆在E-NCAP中拿到五星的奔驰E级轿车,看到图中画圈的位置了吗?引擎盖是卷曲的。A00级、A级、B级甚至SUV的引擎盖在碰撞时都可能会发生卷曲。那么,引擎盖发生卷曲有什么意义?首先是引擎盖碰撞时的卷曲翻折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引擎盖受到过大冲击而侵入乘员舱的现象,防止对车内乘员造成损害,其次引擎罩的折叠能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减少车内乘员受到的冲击。
现在明白引擎盖内板的镂空结构是怎么回事了吗?设计师们可通过不同的镂空形状设计出引擎盖上受力最容易变形的部分,通俗的说就是最脆弱的部分,并且利用这种骨架可以设计引擎盖结构内的受力方向,这样就能够精确的按照碰撞的力度设计出引擎罩发生变形的位置,在发生碰撞时引擎盖就能够按照设计师们预想的形状发生卷曲,并吸收尽可能多的碰撞时的能量。
然后我们大家可以回到开始那个问题了,引擎盖软,就不安全吗?答案已经有了,关键要看碰撞时引擎盖能否折叠变形吸能,也就是说即使按起来不结实的引擎盖,只要能够变形并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那就是好的,就是有利于提升被动安全性的,所以关键不在于软硬,而在于引擎盖的结构设计。
还是不能理解?好吧,我们拆掉“软”的引擎罩,换个5毫米厚的高强度硼钢引擎盖,假设它的强度高到100km/h时速碰撞都不会变形。这时候您能想象一下,在发生碰撞的时候,这种极硬的引擎盖会怎样,它不会变形,那么正面碰撞时只有两种结果:要么这盖子就别的车里,要么就直接刺破本车的前风挡倾入乘员舱。开车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引擎盖的后端的延长线正对脖子的部位,碰撞时巨大的冲击力足以让坚硬的引擎盖变成一把锋利的快刀座舱,将前排乘员的脑袋铲下...现在,你还认为引擎盖越硬越好吗?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地增长,人车矛盾开始显现,汽车业也将“安全”的概念引申到了可能与汽车发生碰撞的行人身上,所以当代的汽车引擎盖还承担着保护行人安全的使命。因为引擎盖要比保险杠坚硬,所以碰到行人时,引擎盖对行人腿部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伤害,我们熟悉的新君威、雅力士等车型的前保险杠都采用了整体式设计,包裹了整个车头和前格栅,引擎盖的前端位置后移,这种设计就是出于行人碰撞安全的考虑,在碰撞时能够以相对较软的保险杠接触行人,减少硬伤害。
尤其对于轿车而言,在撞击行人时常常会将人铲起,行人会落到引擎盖上,这时候就需要引擎盖发挥保护作用,一方面引擎盖与下面的发动机需要有一定的距离,防止行人落下来后直接砸在坚硬的发动机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另一方面引擎盖应发挥良好的缓冲作用,减少行人的躯干、头部所受的冲击。从这一个方面来讲,引擎盖也绝非越硬越好,想想用头去撞石头和用头去撞纸盒,哪一个更疼?所以按起来有韧性的引擎盖也许正是出于对行人安全的考虑才那样设计的,通过自身的形变来缓冲行人受到的撞击。我们现在常常看到慢慢的变多的新车采用了饱满的引擎盖设计,看起来肌肉感十足线条丰满,其实那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为了让发动机顶端和引擎盖之间能够留有充足的缓冲空间。
在很多高端车型上,都配备了由爆破螺栓固定的铰链和可举升的引擎盖装置,在撞击行人时,内置的传感器能够引爆引擎盖根部铰链的爆破螺栓,同时引擎罩后部抬起,“接住”落到引擎罩上的行人,起到更好的缓冲作用。
希望通过以上的解读能让车友对“按压引擎罩”这种行为的意义能够重新认识和了解,要判断一款车质量的好坏涉及到很多方面,远远不是一两个步骤能够解决的。接下来我们将对大家说在没有专业仪器和专业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如何用自己的眼睛、手和耳朵去大致的评价和辨别不同车型质量的差异,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