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371-85608552
安徽淮南是全国14个亿吨煤基地之一、全国六大煤电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生产原煤约19.5亿吨、输出电力约1.3万亿千瓦时,为保障能源安全、助力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淮南贡献。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淮南坚持逐“绿”前行、向“新”而生,做好“扬煤吐气”“追风逐日”“变废为宝”三篇文章,推动传统能源新型化、新能源开发规模化、新能源制造产业集群化、新能源技术革新化,筑牢能源保供“基本盘”,打造新型综合能源基地。
“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重要位置,我们提出打造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是开展能源产业的‘二次创业’,是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实践,也是符合国家战略定位、能源发展趋势和淮南转型实际的最佳选择。”3月8日,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淮南市市长张志强在接受人民网记者正常采访时说。
张志强介绍,在建设现代能源体系过程中,淮南坚持立足煤、延伸煤,以煤电联营、煤气联动、煤化联产“三联协同”为重点,着力开启煤炭发展“第二增长曲线”。
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为抓手,淮南扎实开展存量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积极布局建设支撑性电源点项目。目前,全市火电机组已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潘集电厂二期、平圩电厂四期、洛河电厂四期等项目正在快速推进,全部建成后,淮南火电装机将超2000万千瓦。
瓦斯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杀手”,近年来,淮南依托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探索形成了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与技术体系,实现了从“谈之色变”到“为我所用”。当前,正在推动实施矿区煤层气开采和综合利用工程,加快煤层气规模化、商业化开采。
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淮南充分的发挥全省唯一的煤化工基地优势,瞄准“煤头化尾”,建成了中安联合、安徽嘉玺等一批化工新材料项目,推动化石能源从燃料向原料、精细化工领域拓展,实现了从挖煤到输电,从卖炭到卖气,从黑色煤炭到白色烯烃“三级跳”。
“淮南‘头顶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我们抢抓绿电新赛道,推进生产端、制造端、消纳端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全力发展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着力构建制造、供应、转化的全产业链全生态链体系。”张志强说。
在生产端,淮南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创新“光伏+”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新能源“源网荷储”和氢能“制储加用”一体化发展,推动新能源基地化、规模化发展。去年底全市新能源规模达316.5万千瓦、增长57.1%,预计远景规模可达2000万千瓦。
在制造端,中环低碳新能源、国晟异质结双碳产业园、航天锂电、太蓝固态电池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建成和在建光伏电池规模21GW、动力电池规模60GW、光伏组件规模9GW。
在消纳端,淮南依托国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政策,积极与头部企业合作,在全省率先启动零碳产业园建设,推动“绿电用在当地、装备产在当地、红利留在当地”,为加快推进“淮品出海”赋能增效。
“我们牢固树立资源意识,坚持把变废为宝、循环利用作为朝阳产业,全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打造‘无废城市’。”张志强说。
淮南拥有丰富的电厂余热资源,是不可多得的低成本工业热源。当前,淮南正加快编制城区集中供热专项规划,将电厂余热变为蒸汽直接输送到各大工业园区,推动能源蒸汽附加值转化为生物医药、高端绿色食品、化工新材料、纺织服装等产业的增加值。
煤系固废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对于每年新增的2000余万吨煤矸石、粉煤灰等煤系固废物,淮南积极地推进产业化利用,研发出的煤矸石轻质陶粒系列新产品,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曾经污染自然环境的“头疼事”,变成了循环经济的“香饽饽”。“当前,淮南正加快建设国家大宗煤电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园,把煤‘吃干榨净’,助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张志强形象地说。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沉陷区。近年来,淮南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修复与治理,累计治理沉陷区9.1万亩,搬迁安置居民20.3万人。去年,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淮南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优秀典型案例。
“过去,淮南靠能源起家;现在,靠新能源走向未来,靠制造业赢得未来。我们将通过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推动新能源产业和其他产业互动融合、相互赋能,以新能源‘风生水起’拉动制造业‘风光无限’,更好实现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张志强满怀信心地说。
全国销售热线
0371-85608552
销售咨询电话
13838570777